人物纪念馆设计案例(名人纪念馆设计案例)

2023-05-28 13:54 • 阅读 159
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人物纪念馆设计案例和名人纪念馆设计案例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人物纪念馆设计案例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校史馆的建筑案例1)同济大学校史馆景观规划简介(1)同济大学历史同济大学由

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人物纪念馆设计案例和名人纪念馆设计案例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人物纪念馆设计案例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校史馆的建筑案例

1)同济大学校史馆景观规划简介

(1)同济大学历史

同济大学由1907年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1996年与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合并;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全国综合性大学。

(2)校史馆选址

同济大学校史馆坐落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同济大学本部校区东北部,是校区建筑沿四平路城市界面的节点之一。其与百米高层综合楼、设计院办公楼、教学北楼、行政楼共同围合近4000平方米的绿化景观广场。广场下地下车库与综合楼地下室连为一体,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3)同济大学校史馆项目简介

同济大学校史馆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地上3层,建筑高度13.76米,于2007年5月——同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近千张历史照片、150多件实物、模型,系统展现了同济大学自建校以来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其建造旨在向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提供一个展示同济风雨同舟百年历史及严谨求实办学传统的平台,展现其厚重辉煌的过去,桃李芬芳的今天和光明灿烂的未来。

2)设计构思

同济大学校史馆设计秉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原则,充分融合区位环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线等要素。根据建设规模和广场视线分析,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层顶为黑色陶瓦四坡顶,坡度30°。外墙实体墙面以青砖包裹,以传统的建筑语汇营造庄重、朴实的历史氛围;从校园总体流线分析,为迎合来自西南向(东大道)的校史馆主要参观人流,在主体中部嵌入呈60°夹角斜交玻璃体和横贯中部的带状采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内部交通节点。简单的形体处理使晶莹通透的玻璃体成为视觉焦点,强调主入口的识别性,增添建筑主体的飘逸感与时代感。传统与现代建筑语汇对立统一,和谐共处,体现稳健而不失灵动、庄重而不乏个性的建筑性格。

建筑材质、色彩和立面细部刻画延续同一理念。竖向凸体和条窗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屋顶1.5米挑檐端庄典雅;竖明横隐的玻璃体竖向构件错落有致,与之呼应。12mm和18mm两种厚度的定制毛面砖勾勒墙体横向线条,光影交错,时隐时现。竖向条窗窗槛墙石材拼贴,以校史馆屋顶平面投影为原型,简化为主题装饰图案,赋矛建筑深厚的内涵。

3)同济大学校史馆景观设计 (1)空间设计上

同济大学校史馆设计秉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原则,充分融合区位环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线等要素。根据建设规模和广场视线分析,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层顶为黑色陶瓦四坡顶,坡度30°。外墙实体墙面以青砖包裹,以传统的建筑语汇营造庄重、朴实的历史氛围;从校园总体流线分析,为迎合来自西南向(东大道)的校史馆主要参观人流,在主体中部嵌入呈60°夹角斜交玻璃体和横贯中部的带状采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内部交通节点。简单的形体处理使晶莹通透的玻璃体成为视觉焦点,强调主入口的识别性,增添建筑主体的飘逸感与时代感。传统与现代建筑语汇对立统一,和谐共处,体现稳健而不失灵动、庄重而不乏个性的建筑性格。

(2)环境意象上

绿地设计建筑材质、色彩和立面细部刻画延续同一理念。竖向凸体和条窗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屋顶1.5米挑檐端庄典雅;竖明横隐的玻璃体竖向构件错落有致,与之呼应。12mm和18mm两种厚度的定制毛面砖勾勒墙体横向线条,光影交错,时隐时现。竖向条窗窗槛墙石材拼贴,以校史馆屋顶平面投影为原型,简化为主题装饰图案,赋矛建筑深厚的内涵(如图2-1)。

(3)绿地设计上

校史馆位于广场北侧,作为校区北大道视觉对景,与由北大道串联起的三好坞(校内公园)、文远楼及其南草坪、教学北楼及其北侧绿带等,构成空间有序、生机盎然的生态型校园环境。

4)内部空间

馆内主要内容包括入口门厅、位于各层的8个层厅及辅助设施,三层设部分管理办公室。以小型规模的展馆承载百年同济的历史,同济大学校史馆展示流线的组织力求简明、紧凑。以设置于带状采光廊的通透观光电梯为枢纽,两端的步行楼梯为辅助,从首层门厅起呈逆时针方各形成串联8个展厅的常规参观流线。玻璃体、采光廊、空中连廊等活跃元素构成趣味空间,提供观众间歇休憩场所和至各展厅和门厅的便捷交通。 室内地坪选用仿石地砖和仿古木地板相间,墙体延续室外毛面砖贴面做法,天花采用便于布展的规则透空钢构格栅,营造平和、恬静、舒适的展示空间。 1)北京大学历史文化

北京大学,又称北大,创办于1898年,最初的名字叫做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与清华大学一起被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在亚洲大学中也是独树一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等运动的发起的地方,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2)北京大学校史馆景观规划简介

北京大学校史馆位于“燕京大学旧址文物保护区”的范围内,北邻化学南楼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建筑,西向自然天成的荷花池,东靠立有“三一八烈士墓”的土丘,南有一条小河沟将地段和立有塞万提斯像的广场相分隔,地形为三角形,用地面积3400平方米。新建筑、古建筑及周围的墓碑、塑像等人文景观和谐地共处,周围的荷花池塘、树林松柏等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3)北京大学校史馆景观设计

(1)在整体设计上

北京大学有其非常严整的肌理,空中俯看北大校园主要以建筑群构成了东西南北正交格网。在这一整齐的格网中,穿插着形状自由的未名湖。因此每一个新建筑欲完美的融入校园环境中必须遵循这一正交格网。因此校史馆采用和古建筑相同尺度的矩形,和老化学南楼成90度摆放,从而使得老燕大“外文楼”、“办公楼”、“化学南北楼”、“档案馆”的尺度得到延续,同时也将“三合院”外部空间围合方式得到延续。新建筑在尺度和体量上非常尊重老建筑,因此新建筑在这一特定的场所中出现并不突然。

(2)环境意象上

在北大的荷花池边,目光穿过碧绿的荷叶,远望绿树掩映中的那幢新建筑。经过抽象、简单处理的灰色屋顶与紧邻的古建筑和谐统一,校史馆的两面主墙体全部由净面玻璃组成,远看屋顶好似飘浮在空中,以此大大弱化了这幢新房。建筑轻巧通透,周围的景观反映在玻璃墙上,使本来局促的空间舒展敞亮。通透的玻璃墙体使户外的山水、树木,古建筑及周围的纪念雕塑在视觉上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站在校史馆的玻璃墙内向外眺望,不远处荷塘中的荷叶荷花顾盼生辉,近处古老的建筑一览无余,室外优美的环境毫无阻碍地映入观者眼中,如同浑然天成的展品。

(3)生态景观设计上

充分利用自然给你的东西——这种思路设计中贯穿始终。校史馆因为主体展馆都在地下,为了解决采光、通风,建筑的东侧设计了一个下沉的庭院,地下一层变为了半地下,室内可完全采用自然光,如同在地上一样,既节省了能源,又使工作在室内的人员没有与自然疏离的感觉。在地下二层,更是从地面直接引入一束自然光,使展室没有了地下深处的沉闷、压抑感,射入的阳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下转换着位置,让人感到大自然的存在。 1)台湾大学历史文化

国立台湾大学(英语: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NTU),简称台大,前身为日据时期之台北帝国大学,是一所创立于台湾地区的全科性公立综合大学,亦为全台湾规模最大的研究型大学。

2)台湾大学校史馆历史

台湾大学校史馆位于校园东门入口,南面椰树大道,北靠傅钟广场,东临农业陈列馆,西毗文学院,校史馆(旧总图书馆)起造于1929年台北帝国大学(1928.3-1945.8),历经五次扩建终至今日规模。1998年夏,总图书馆迁至椰林大道终点的新馆,该建筑转交文学院使用,同时也被台北市 *** 指定为市定古迹保护。

3)台湾大学校史馆景观

(1)空间行为层面

校史馆吧北面为为傅钟广场,广场采相同铺面砖材,力求体现整体感,人行部分都采透水砖铺面,广场上可允许车行之路段则打硬底,防止车辆辗压沉陷。广场上人行空间和车行空间以缘石收边方式处理,藉以区别。广场人行空间禁止一般车辆通行。同时为了体贴老人与骑自行车的学生行走舒适,各广场皆设有平缓的斜坡以供利用,空间设计考虑到了人群的行为。

(2)环境特色层面

每年二三月椰林大道,校史馆门前的樟木,招展清新耀眼的新绿,春意盎然;而散落在校史馆门口的几株旒苏也争着繁花胜雪,一阵东风,却飘零满地,彷佛神女织络的冰丝。如果碰上明月高挂椰林梢头,那校史馆门前绿地准是最美好的月下花前。同时,停车也全部隐藏在灌丛间,将使椰林大道整体景观变得更整齐,体现了良好的环境意象。

(3)生态特色层面

校史馆门前小道尝试以生态的手法铺设一条符合黑森林的自然、野趣特色的步道。将旧步道原有的水泥块及柏油材料破碎运弃后,以校园内淘汰的树木固定用杉木支架为路缘、校园内修剪下来的树枝经过粉碎后的木屑为填充材料,铺设约5公分厚,作为步道铺面,营造出生态的步行空间。

中国三大名人纪念堂

按照影响度和建筑面积来说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台北的国 父纪念馆

1.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开 国领 袖毛 泽 东而建造的,位于天 安 门广场, 人 民 英 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 华门旧址。纪念堂1977年5月24日落成,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主体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筑的明柱,柱间装有广州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

2.广州市中山纪念堂

广州市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 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 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

3.台北国父纪念馆

国 父纪念馆位于台湾省台北市仁爱路四段,为纪念孙 中山先生百年诞辰而兴建。孙 中山先生是中国革 命的先行者,中 华 民 国的缔造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纪念馆占地35000坪,为宫殿式建筑。馆外有中山公园环绕,还有九曲桥、池塘、假山、柳树等景色点缀。馆内四大展览室装饰精美,设计新颖,展示中 华 民 国建 国史及现代名家艺术品。此外,馆内的表演厅、灯光、音响设备一流,经常举办高水准的音乐会。国父纪念馆成为市民户外活动、休闲以及欣赏艺术,文化演出的综合性场所。

博物馆设计和科技馆设计技巧,有案例的,参考一下

刚好前不久参观过深圳的一个民法博物馆,民法博物馆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公园路 4 号,深圳民法公园中心地区,题主有空可以去参观参观,顺便逛逛公园。

深圳市民法博物馆,集展览宣传、教育休闲、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其核心与基石符合博物馆诠释要求;其内容设计,遵循导向原则、科学原则 传播原则、创新原则、审美原则;其设计原则具有话题性 、 通俗性 、适合博物馆展示。主色调为红、白,法典红象征庄严、权威、正义、法制,体现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公正白象征法典公正,执法透明寓意保障民法典有效实施、全面有效执行,监督执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展馆内多个场景串联起来,互联互动。中岛多媒体核心装置以参观者为中心,体现民法“以人为本”核心精神,落实“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的精神;搭建展示生活百态的社会场景,故事化的场景中将民法知识融入其中,引发参观者共鸣;搭建城市场景,模拟人们的生活环境,通过全息、投影等多种展示手段组合展示,将真实的民法案例通过场景还原让参观者更加清晰了解民法知识,参观者可以选择不同的民法故事查看;还原法庭场景,以法庭互动剧形式让观众体验真实参与法院审判,增强观众对民法典的深切支持与认同。

总之,设计者——艺博堂团队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以及多媒体技术为普通参观者带来一堂通俗易懂的民法知识课堂,建议题主实地参观。

纪念馆怎么设计,有设计纪念馆厉害的公司吗?

特发国际的纪念馆设计的不错,他们的案例“王伟纪念馆”是个标准的人物纪念馆类型。他们是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方式,设计到施工完成项目整体效果都很不错。

纪念馆的陈列方式都有哪几种啊?求详细说明一下谢谢

没有固定的陈列方式,但是必须注意以下的一些问题:

1.突出主题,主题是陈列的灵魂。2.突出被纪念者的突出功绩。3,能用实物或者图文明确展示出被纪念者的生平(生活方式,奋斗的过程)等等

纪念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支,是为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举办高质量的陈列展览,吸引观众,是纪念馆工作的重点。一个陈列的外观漂亮,或许可以赢得观众的第一印象,获得好感,但如果它的内容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最终观众还是会流失。所以,陈列内容设计是决定陈列成败的第一步。如何撰写出真实、科学、生动的陈列内容方案?如何让一个内容方案文本转化为展陈精品?这是纪念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试从纪念馆的陈列内容设计及实施原则方面谈两点体会。

把握内容构架 规范文字脚本

近年来,纪念馆的发展持续趋向为以人为中心,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要考虑陈列内容为大多数人接受,首先应了解观众,进行观众情况调查成为有效的途径,可采取口头调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设置观众留言薄等方式。通过综合分析各项调查结果,可帮助我们分析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从而为确立陈列主题及内容构架提供依据。

展览主题、结构确定后,接下来要考虑用哪些展品来表达主题。藏品的选择,首先要根据内容构架,处理好展览每一部分的逻辑关系,确定重点展品。其次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对展品进行或单独或并列的不同组合,处理好重点、次重点和一般展品的关系。

陈列内容方案最终形成的文本应达到以下要求:文本体例规范;行文优美且高度概括的前言、部说明和结束语;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词。

标准而完整的陈列内容方案文本一般由目录、正文、附件等组成。目录应详细标注文本所包含的条目、陈列各部分及各组标题、附件标题、页码等。正文包括陈列指导思想、陈列原则和要求(或设计原则)、序厅设计构思、前言、陈列各部分内容、尾幕(或尾声、结束语)。附件包括内容设计人员名单、场景复原与艺术创作等辅助陈列设计构想、专家座谈会纪要等。

陈列内容设计人员应掌握方案中常用的一些术语及规范要求,术语由表述方式和名称组成。表述方式有照、物、景、组照、组合、组合陈列、场景复原、复原陈列等,其中,“照”“物”“景”可以独立方式出现;“组照”一般需单项说明内容,特殊情况下也可综合说明内容;“组合”一般有一张照,一照下配有一物;“组合陈列”则要求有照、物、复制品、画、场景复原等各项内容,一般单项需有说明。内容方案中出现的名称表述一定要清楚、规范,如“照片”有照、彩照、画照、组照、文照、报照、手迹照等几种,要标明是哪一种;“物”包括文物、实物、仿真件、代用品等;“雕塑”应标明材质(铜型、玻璃钢型、蜡塑、泥塑)等等。

陈列内容方案的前言、部标题、部说明、结语等是陈列中十分重要的引语,应该高度概括且行文优美、通俗易懂。前言和部说明必须是对陈列主题的提炼且能够统领其所属陈列内容,结束语则应完成对陈列主题的概括和提升。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说,陈列展览应该是通俗的、生动的。在陈列展览中,文字是辅助展示手段,如果使用过多,会削弱陈列展览的形象性,因此,陈列中说明文字的运用应做到简练、准确、生动,尽量少用或不用评价性语言。

若陈列中使用外文说明,内容设计人员应给翻译工作人员以必要的指导,及时与其沟通相关信息,并规范程序、严格审稿,以保证基本符合国外表述习惯。

内容形式统一 渗透重点亮点

陈列内容方案的主题和结构确定后,接下来是采取什么形式来表现。内容方案是陈列深化设计最重要的依据。一个成功的陈列必须要达到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高度协调。因此,内容设计人员在制定方案时,就应该融入形式表现的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段,将内容和形式统一在方案中,同时在方案文本中有机穿插重点、亮点内容。进入陈列布展阶段后,内容设计人员必须与形式设计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不断磨合,使其能对方案融会贯通,促进形式设计始终遵循方案的要求不断深化前进。

在制定内容方案时,设计人员要将文物、文献资料与科技展项、场景、艺术品和多媒体等辅陈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握好展览的节奏,根据主题要求及相关文物的展示,综合考虑辅陈方式的布局。

在内容的策划和形式设计中,需十分重视重点和亮点的展示。内容设计时,应对方案的每个部分和每个小组提出重点内容、亮点内容,用特殊符号标注,同时编写出展陈方案。在形式设计过程中,对陈列中的场景、电视片、浮雕等,都应有设计创意、展陈内容和文学脚本交给形式设计单位,使设计单位对陈列展示的重点、亮点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设计师应深入重点、亮点内容的事件发生地,实地考察、现场体验,使成品更真实并切合主题。

在陈列布展阶段,内容设计人员必须指导形式设计师充分理解和把握陈列主题,并协助其运用形象思维和艺术手法对文物资料进行必要的取舍、组合。在陈列布展过程中,内容设计人员经历的主要工作流程有:审核陈展设计图,遵循内容的连贯和重点突出的原则确定展线、展柜等的布局,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制订展柜规划内容文本,初步将文物资料合理排列、组合到展柜中。将展柜规划内容文本提交设计单位,协助设计师对图纸进行修改,并负责审核。制定文物资料提取清单,在将有关资料提交设计单位时进行审核,签字确认。协助形式设计师完成10米样板段的陈列布展工作,审核平面设计图及立面版式图,对陈列中出现的所有文字进行校对,提交书面修改意见。对设计单位的修改稿进行审核,签字确认。文物资料及说明牌入柜后,对展品的摆放及展厅内所有文字再次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求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苏州是贝聿铭的故乡。在狮子林,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贝氏祠堂,而民俗博物馆里,还完好保存着贝氏家族历代祠牌。

贝聿铭的童年记忆中,狮子林分量不轻。当年,贝氏家族是苏沪名门,诞生了“颜料大王”贝润生、“金融巨子”贝祖诒等名人。贝聿铭出生后,在香港度过童年,10岁时全家迁往上海,从那时起,几乎每年寒暑假,贝聿铭都是回苏州过的。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直到去世时,一直住在苏州的西花桥巷,那儿离狮子林很近。狮子林当时是贝氏的家族产业,贝聿铭经常在里面嬉戏,玩耍。直到1935年他离开上海去美国求学,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

狮子林管理处园管科科长钱培兴还记得贝老首度回乡时的景象。1996年,80岁的贝聿铭应家乡 *** 的邀请回到苏州。对乡情的思念,使得贝聿铭冒雨赶到西花巷去拜访老宅和故人。此时,老宅已不再,只留给贝老无尽的回忆。贝老80岁大寿当天,生日晚会安排在狮子林,晚会上,他接受苏州市 *** 的聘书,从此担任苏州城市建设高级顾问。是夜,贝聿铭徜徉在族叔公贝仁元修造的、现为世人公有的狮子林里,感慨世事沧桑巨变之余,挥笔写下七个字:“云林画本旧无双”。这位世界建筑界的巨子,那夜想必难寐。

接受挑战

2001年夏天,在中银大厦竣工酒会上,苏州市 *** 首次向贝聿铭提出设计苏博新馆的邀请,当时贝老并未表态。次年春节,陈嵘与市相关领导一起,奔赴美国贝氏公司游说,这一回,面对家乡父老的殷切期待,老人表示“要去看看”。

陈嵘印象深刻地告诉记者,在美国她切身感受了贝老的名望:在法国餐馆共进晚餐时,一位来自荷兰的年轻学生当场向贝老赠送自带的名贵红酒,并索取签名;参观贝老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时,一行人发现大理石墙上“贝聿铭”的名字,已因千万人的摩挲而变得闪闪发亮……

因此次拜访,贝聿铭对设计苏博新馆陡生兴趣。虽然他的小儿子、著名建筑师贝礼中,对新馆设计也表示出很大的兴趣,但贝老严肃表示:“这个设计要是我做不了,我的儿子更不能做。因为他们的中文已经生疏了,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寥寥数语,自信心与使命感溢于言表。

随后,贝聿铭要求有关部门向他提供各种资料,从苏州水文情况、历史掌故到拙政园、忠王府沿革,甚至包括了东北街上每一棵树木的位置。直到亲临现场考察后,于2002年4月30日与有关部门正式签订协议,决心把此生最后一座作品留给故乡。

灵感闪现

决心设计苏博新馆后,2002年5月,贝聿铭开始了新馆的概念性设计。4个月后,当苏州专家再次来到美国时,贝老自豪地拿出新馆图纸说:“你们看,哪儿是新馆,哪儿是旧馆?”当年冬天,贝聿铭带着夫人再次来到苏州博物馆实地考察。苏州市文广局领导特地安排一出昆剧演出《游园惊梦》——贝家与昆曲渊源颇深,贝聿铭的堂叔贝晋眉,还教过“传”字辈,是一代昆曲大师。当晚的主要演员王芳回忆说,那天演出,地点就在忠王府古戏台,演出从下午开始,持续一个多小时。当天天气很冷,贝老身穿深灰色西服,一直兴致勃勃。演出结束后,考虑到贝老夫妇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演员们要主动下台与贝老合影,但贝老坚决不同意,主动上台与演员们握手。

或许是这场演出触动了贝聿铭的灵感

关于人物纪念馆设计案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由本地通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qingdao.bdtong.com.cn/bk/162098.html